香港貨幣經歷許多變化,不同紙幣漸漸有了各自的花名,我們日常使用時更有親切感也方便溝通!最經典的莫過於「青蟹」、「紅衫魚」、「金牛」!但你知道? 以前更有紙幣叫「大棉胎」、「羅馬兵」,他們的由來也很特別!而要說到香港紙幣之最,一定要提到史上最細面額:紙幣一仙、五仙及一毫紙幣!
10元:青蟹、膠蟹
現時比較少聽到的「青蟹」是指十元紙幣,這是因為過去滙豐銀行發行的十元紙幣都是綠色的,而且青蟹是平價蟹,符合十元設定。在2005年9月「青蟹」已經不再流通市面,買少見少。
用同樣邏輯,之後金管局發行的十元紙幣圖案較花巧,所以叫「花蟹」。而「花蟹」後又有「膠蟹」,「膠蟹」是指2007年金管局發行的塑膠十元鈔票,與「花蟹」圖案差不多,亦是香港史上首批塑膠鈔票。
十元其實還有更古早的花名:一條/一兜/一草,「一草」有說是因為草字頭上是「十」的緣故。
100元:紅衫魚
而現時我們仍會掛在口邊的當然有「紅衫魚」和「金牛」!一百元紙幣俗稱「紅衫魚」,同樣是因為滙豐銀行發行的一百元紙幣都是紅色的。有趣的是以前的貨幣不盡然是用動物做花名的,像是1927至1959年滙豐銀行發行的一百元紙幣就俗稱為「大聖書」,源自它圖案是一名拿住經書的使者,加上「大聖書」尺寸很大。
500元紙幣:「啡牛」、「大水牛」、「大牛」、「啡妹」、「光頭佬」
500元紙幣之所以俗稱「大牛」,源於1909年發行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500元鈔票印有水牛耕田圖案,因而得名「大水牛」,後又簡稱「大牛」。而「大水牛」在後來被叫作「啡妹」,全因1927至1930年紙幣是啡色,並有一個女人圖案而得名。
另外,500元紙幣亦被稱為「光頭佬」,這是因為1935至1969年的500元紙幣右邊有一個光頭男子圖案,而該男子其實是為滙豐立下基石的銀行家昃臣(Sir Thomas Jackson),即現時皇后像廣場昃臣爵士銅像本人。另外,於中西區遮打花園以西也有一條街道以其命名,名為昃臣道(Jackson Road)。
延伸閱讀:
食物冷知識|香港四大名不副實茶餐廳食物 揚州炒飯來自揚州?
1000元:金牛
而人人都愛的一千元「金牛」,作為香港最高面額的紙幣,它的顏色一向都是金色的,而我們叫五百元紙幣叫做「大牛/啡牛」,因為以前五百元紙幣圖案是一隻牛,所以引申出一千元紙幣「金牛」這叫法。
較陌生的大棉胎、羅馬兵!
只聽它們的花名你知道是哪幾種紙幣嗎?答案比較廣泛,因為「大棉胎」與「羅馬兵」是根據紙幣的尺寸和圖案起名,涵蓋不同面額的紙幣。「大棉胎」最初是指1846年香港的首批五元紙幣,要對摺幾次先可以帶出街!所以自此一些較大尺寸的紙幣都會叫「大棉胎」,例如五六年代的五百元紙幣也叫「大棉胎」。
「羅馬兵」源自1931至1956年渣打銀行的紙幣圖案用上戴頭盔的羅馬兵做主角,配合當時喜歡用西方神話為題的潮流。所以有五元羅馬兵,也有十元五十元羅馬兵。
香港史上最細面額紙幣是?
現時最細面額紙幣是十元,在日佔時期1941年,香港發行了最細面額紙幣:一仙 $0.01,同期還有五仙及一毫紙幣,以應付當時金屬短缺,無法製造硬幣的情況。其後偶爾在硬幣短缺的時候政府仍有推出一仙紙幣,最終在1995年才停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