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談論南極時,通常會聯想到極寒氣候、企鵝與白茫茫的冰原。然而,科學家發現,在這片地球上最孤立的土地生活,不僅考驗生理耐力,更可能對心理與大腦結構造成潛在改變。你能想像,在南極生活一段時間後,你的大腦真的會「縮小」嗎?

南極冰封世界對大腦的影響:人腦真的會縮小?

南極,這片人類難以長期居住的極地,除了低溫與孤立的環境,原來還可能對人類的大腦結構造成顯著影響。最新研究顯示,長時間逗留於極地環境中,竟可能導致人腦體積暫時性縮小。
大腦體積為何會縮小?

研究團隊追蹤了一批在德國南極站(Neumayer III Station)逗留長達14個月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在極地生活期間,其大腦中負責學習與記憶的區域——海馬體(hippocampus)體積明顯縮小。科學家推測,這一變化與極地生活的單調、孤立、感官刺激不足,以及長期缺乏社交互動密切相關。
腦部變化是否可逆?

令人振奮的是,這種腦部萎縮現象並非永久。後續研究發現,當參與者返回日常生活環境並重新建立正常的社交及活動節奏後,海馬體的體積逐漸恢復。有學者更指出,透過有規律的認知訓練、運動與多樣化刺激,可加快大腦功能的恢復速度。
這對現代人有何啟示?

南極生活所呈現的極端條件,其實與我們在疫情期間經歷的「社交隔離」頗為相似——減少人際互動、活動受限、生活單調。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即使身處都市,也應主動維持日常社交、參與多樣化活動,以避免大腦長期處於低刺激狀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