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公共屋邨的大牌檔

 

大牌檔食物種類繁多而且價格低廉,在1950年代崛起,深受中下階層歡迎。在大牌檔架起一張摺桌,圍住圈坐在摺椅上,店家隨之遞上幾碟鑊氣十足的撚手小菜,成為港人的集體回憶。然而,屋邨冬菇亭已日漸式微,香港只剩下不足25個。究竟大牌檔從來何而來,又為何慢慢衰落?今天就跟大家說一說大牌檔歷史。

 

大牌檔點解叫「大牌檔」?

 

雖然,坊間經常有寫「大排檔」,但其實「大牌檔」才是正字。大牌檔一名的由來,是政府因應不同的檔口形式而發放不同的營業牌照。當中「大牌」是佔地較大及售賣熟食用的牌照,所以便稱為大牌檔。

至於「排」字亦是有起源的。除了因為市民的誤寫外,原來由於當時的大牌檔外是排著一排排的長桌,佔地大,所以被人誤稱為 大「排」檔。但無論是「大牌」還是「大排」檔的叫法,均無損港人對其熱鬧、隨和及無拘束的飲食方式的鍾愛。

 

「大牌」是佔地較大及售賣熟食用的牌照,所以便稱為大牌檔。

 

大牌檔起源

1950年代,戰後香港百廢待興,同時有大批難民從大陸湧入,居民謀生不易,政府為了增加就業機會,於是發出可在公眾地方經營小型熟食檔的特別牌照。

為避免街頭出現大量未經批准擺賣熟食的攤檔,政府因此規定持牌的固定熟食檔需要展示牌照,這類熟食檔當時受到市政局屬下市政總署的管理。

大牌檔的外觀近似一個擺放在街頭的巨型鐵皮箱,因為鐵皮容易生銹,所以大牌檔都塗上綠色油漆,因綠色在當時屬最便宜的油漆顏色。香港在戰後的經濟水平在全球中仍是較低,因此政府、企業和市民在購買油漆時都傾向選擇較廉價的綠色,當時的香港電車、香港纜車、天星小輪、街燈柱、欄杆、路邊的報攤和唐樓的窗框等等,都採用綠色油漆作為防銹和粉飾,大牌檔的檔主也因為油漆的售價不約而同選用綠色。

 

大牌檔的檔主也因為油漆的售價低廉而選用綠色。

 

 

檔位內存放有煮食所需的用具,店主在清晨開始營業時會先搭起帆布帳篷,並在周圍擺放多張可摺疊的飯桌和摺凳,到晚上收工時,店主會將帳篷收起,並把已摺起的飯桌和摺凳用鐵鍊鎖在檔位附近,最後用蓋板將鐵皮檔的開口封好及鎖上,防止放在檔位內的財物被盜。

 

延伸閱讀:

香港特色街名名人篇|細數三個用人物典故命名的街道故事

香港牛奶|細說香港3大牛奶品牌 十字牌源起大嶼山修道院?

 

 

公共屋邨冬菇亭

 

1970年代起,政府以整頓市容為由,對大牌檔的經營逐漸施加限制,部分大牌檔需要遷入熟食中心,更於1972年停止發出經營大牌檔所需的牌照,自此香港再沒有持有這種牌照的新大牌檔開業。

為滿足公共屋邨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於是在屋邨範圍的空地設立了熟食舖位。由於屋頂以紙皮石鋪成,中間有拱形排氣口,形像冬菇,故俗稱「冬菇亭」。經營模式與大牌檔十分相似,因此在日常口語中也常稱之為「大牌檔」。

 

由於屋頂以紙皮石鋪成,中間有拱形排氣口,形像冬菇,故俗稱「冬菇亭」。

 

大牌檔衰落

1980年代,香港政府認為大牌檔的衛生環境欠佳,容易助長蚊蟲老鼠的滋生,繼而引發傳染病,於是進一步收緊政策將大牌檔逐漸取締,舊牌照的持牌人及其配偶逝世後,子女也不得承繼。曾經在香港市區隨處可見的大牌檔,因為政府停止發牌,原牌照持有人過世及舊區重建等原因而日漸式微。

 

現存大牌檔

港英政府於1987年宣布,為改善公共屋邨內的飲食衞生和服務質素,往後興建的屋邨只會設新式熟食中心取代冬菇亭。2001 年起,房委會更推出自願放棄計劃,租戶若放棄經營便獲25萬元津貼,有些經營不善的冬菇亭就改建成涼亭等其他用途。屋邨冬菇亭已日漸式微,香港只剩下不足25個。

 

 

延伸閱讀:

港式鴛鴦|香港茶餐廳獨有飲品 鴛鴦由碼頭苦力發明?

食物冷知識|香港四大名不副實茶餐廳食物 揚州炒飯來自揚州?


最新文章

  

 

  聯絡我們
合作、投稿查詢:
[email protected]

廣告查詢:
[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私隱政策

Copyright @ 2023 Profite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