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語言」|潛藏於細微動作的心理訊息
在人類溝通之中,語言僅僅佔一部分。美國心理學家 Albert Mehrabian 在 1970 年代提出「7-38-55 溝通法則」,指出情緒與態度的傳達中,語言僅佔7%,聲音語調佔38%,而身體語言則佔高達 55%。由此可見,細微的姿態、眼神與動作,往往比言辭更能揭示人心。以下為幾個經研究驗證的有趣冷知識。
在人類溝通之中,語言僅僅佔一部分。美國心理學家 Albert Mehrabian 在 1970 年代提出「7-38-55 溝通法則」,指出情緒與態度的傳達中,語言僅佔7%,聲音語調佔38%,而身體語言則佔高達 55%。由此可見,細微的姿態、眼神與動作,往往比言辭更能揭示人心。以下為幾個經研究驗證的有趣冷知識。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會留意到手機時間、收據號碼、甚至車牌號碼上出現「111」、「222」、「888」等重複數字。有人視之為吉兆,有人則覺得這是一種神秘的「宇宙暗號」。究竟重複數字的現象,為何在不同文化之中被賦予獨特的寓意?
試想一個場景:即使心情低落,若然刻意牽動嘴角露出笑容,心情竟會逐漸好轉。這並非錯覺,而是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早已證實的現象。原來,人類的大腦有時難以分辨「真笑」與「假笑」,只要面部肌肉作出相應的動作,便足以引發情緒上的變化。
你是否曾經發現,讚美之詞往往很快被淡忘,而一句批評卻久久縈繞心頭?心理學研究指出,人類大腦確實更容易記住負面經驗,這種現象被稱為「負面偏見」(Negativity Bias)。其根源並非偶然,而是深植於人類進化歷程之中。
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子互動,都可能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而「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正是探討人類如何在嬰兒時期與照顧者建立聯繫,並如何影響我們成年後的關係模式。這理論不僅解釋了為何有些人能輕鬆建立親密關係,而有些人卻害怕承諾或過度依賴,還能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