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子互動,都可能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而「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正是探討人類如何在嬰兒時期與照顧者建立聯繫,並如何影響我們成年後的關係模式。這理論不僅解釋了為何有些人能輕鬆建立親密關係,而有些人卻害怕承諾或過度依賴,還能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

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的誕生

依附理論的誕生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依附理論,他發現嬰兒天生會與主要照顧者建立強烈的情感聯繫,這種依附關係的品質,會影響他們日後的情感發展與人際互動。隨後,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透過「陌生情境實驗」(Strange Situation Experiment),進一步將依附類型劃分為四種不同模式。

 

你的依附類型是哪一種?

依附理論將人們的依附模式分為四大類,每種模式都反映了我們如何處理親密關係與情感需求。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這類型的人在童年時期獲得了穩定的情感支持,因此在成人關係中能夠輕鬆信任他人,也能自在地表達需求與感受。他們不害怕親密,也不會過度依賴,通常擁有較穩定的親密關係。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這類型的人通常在童年時期經歷過不穩定的關愛,導致他們在關係中容易焦慮與不安。他們害怕被忽略或拋棄,可能會過度在意伴侶的反應,甚至會過度取悅對方來獲得安全感。

 

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這類型的人往往從小學會獨立,因為他們的照顧者可能情感冷漠或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長大後可能會害怕親密,傾向於保持距離,不願過度依賴他人,即使在親密關係中,也可能顯得冷漠或難以敞開心扉。

 

混合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混合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這類型的人通常在童年時期經歷過創傷或不一致的照顧,他們的主要照顧者可能同時帶來安全感與恐懼感。這導致他們在親密關係中出現矛盾,時而渴望親密,時而害怕被傷害,表現出不穩定的情感模式。

 

依附理論如何影響你的愛情與人際關係?

依附理論如何影響你的愛情與人際關係?

研究發現,我們的依附模式不僅影響我們如何選擇伴侶,還會影響我們如何處理衝突、表達情感以及回應對方的需求。例如,安全型依附的人能夠健康地處理情感問題,而焦慮型依附的人可能會過度擔心伴侶的愛,逃避型依附的人則可能對親密關係產生抗拒。

 

依附模式可以改變嗎?

依附模式可以改變嗎?

好消息是,依附模式並非一成不變!雖然童年的經歷對我們影響深遠,但透過自我覺察、健康的人際互動以及心理治療,我們可以逐步調整自己的依附模式。例如,一個焦慮型依附的人若遇到願意提供穩定情感支持的伴侶,可能會慢慢變得更安全依附。同樣地,逃避型依附的人也能透過學習信任與情感表達,改善自己的關係模式。

 

加入延伸閱讀:

夢與潛意識|夢境真的透露內心秘密嗎?

吸引力法則|多國流行的自我激勵法|幸運法?

 

 


最新文章

  

 

  聯絡我們
合作、投稿查詢:
[email protected]

廣告查詢:
[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私隱政策

Copyright @ 2023 Profite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