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語言」|潛藏於細微動作的心理訊息

在人類溝通之中,語言僅僅佔一部分。美國心理學家 Albert Mehrabian 在 1970 年代提出「7-38-55 溝通法則」,指出情緒與態度的傳達中,語言僅佔7%,聲音語調佔38%,而身體語言則佔高達 55%。由此可見,細微的姿態、眼神與動作,往往比言辭更能揭示人心。以下為幾個經研究驗證的有趣冷知識。

眼神接觸:適度才自然

眼神接觸:適度才自然

心理學家 Michael Argyle 的研究指出,眼神交流能增強信任感,但過長的凝視會令人感到不適。實驗顯示,3–5 秒的眼神接觸最能營造自然互動,而若超過 7–10 秒,便可能引發壓力反應。

 

抱胸:不只是防禦

抱胸:不只是防禦

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雙手交叉於胸前確實可能代表防禦,但更多時候它只是一種自我調節行為(self-regulatory behavior)。英國學者 Desmond Morris 便指出,人們在寒冷或緊張時常用抱胸來獲取安全感,因此不能單純解讀為拒絕。

 

腳尖:揭露潛在意圖

腳尖:揭露潛在意圖

美國心理學家 Carol Kinsey Goman 在《The Silent Language of Leaders》中提到,人的腳尖方向經常透露「真正的關注」。研究顯示,在聚會或交談中,若腳尖朝向出口或其他人,往往代表注意力已經轉移。

 

握手:第一印象的關鍵

握手:第一印象的關鍵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一項研究發現,握手力度與受試者被評價的自信程度高度相關。力度適中且伴隨短暫眼神交流的握手,更容易讓人留下積極的印象。

 

笑容:真假之別

笑容:真假之別

法國神經學家 Guillaume Duchenne 在 19 世紀已經發現,真正的笑容(即「杜興氏笑容」)會牽動眼輪匝肌,令眼角出現細紋。後續心理學實驗亦證實,人們往往能準確辨別假笑與真笑,而真笑能更有效地引發他人正面情緒。

 

姿態:影響情緒的隱形力量

姿態:影響情緒的隱形力量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Amy Cuddy 的研究曾提出「高權勢姿態」(power pose)理論,認為張開手腳、挺胸抬頭等姿勢,能短時間提升荷爾蒙水平與自信感。雖然後續研究對此存在爭議,但整體實驗仍顯示,開放的姿態確實能改善自我感受,並影響他人對你的觀感。


最新文章

  

 

  聯絡我們
合作、投稿查詢:
[email protected]

廣告查詢:
[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私隱政策

Copyright @ 2025 Profite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