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學家米西迪(Missildine),在 1963 年於《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書所提及 ——「內在小孩」由我們經歷過所有無論好壞的記憶和情感構成。當我們是孩童時,我們無能力而需要依靠照顧者,並會學習他們的言行而形成「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甚麼?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他就是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代表我們天生、本能、最自由的樣貌,是由我們經歷過所有無論好壞的記憶和情感構成,也包含有我們的創傷,那些從小沒被滿足的愛、照顧、關注、接納等需求。
童年的照顧者(主要照顧者或父母)無形中會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情緒反應、人際關係。內在小孩會吸收照顧者的所有言行,讓我們感到一切的安全與不安全,包含負面想法和傷害,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各種影響,尤其在於人際關係影響深遠。
5種「內在小孩」
創傷小孩
創傷小孩是由創傷事件造成的情緒陰影,通常具有敏感、憂鬱的人格特質。如肢體暴力、目睹爭吵、言語嘲諷,這是常見的創傷事件。然而與人相處時,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態度感到受傷和引致不安全感,猜測對方的行為背後是否另有意思。若遇到被誤解的情況,會出現自我封閉的行為,因為對他們來說,解釋是毫無意義,逃離和躲藏才能保護自己不被傷害,如果說了卻不被相信,反而會更受傷。但與此同時,內在小孩心裡其實也在等待有主動來理解他情緒的人出現,幫他解決問題。
通常會誕生於:父母婚姻不良,甚至是有家暴、冷暴力的家庭,這些家庭中父母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或行為,造成小孩的創傷事件。
孤單小孩
孤單小孩是童年時期不被滿足的愛與陪伴,具有缺愛、孤獨的人格特質。他們心裡覺得「與別人格格不入」,孤單小孩會覺得自己好像人群中的局外人,但他們會不自覺地去迎合與討好他人,扮演他人喜歡的樣子,達成他人的期待,以換取對方心裡的位置。 孤單小孩為了獲得喜愛和關注的特質,歸咎於他們其實非常害怕被忽略,而產生的下意識反應。
通常會誕生於:很少見到父母的隔代教養家庭、父母都重於工作而疏於陪伴的家庭。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為原始被陪伴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而造成孤單感,導致特別容易向外尋求滿足。
貧窮小孩
通常源於父母的原生家庭不懂得表達如何表達關愛,導致父母在小孩成長過程中,造成關愛缺失;或家境比較不良,因此父母以賺錢家計為優先,所以難以顧及孩子的成長;另外也可能是父母本身也是小時候缺乏愛的家庭,在這樣家庭中,父母自然不知道如何表達愛和給予關愛。
這些原因,會造成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甚至會覺得自己是多餘的累贅,因為長期缺乏肯定,導致面對想要的事時,會覺得自己就算努力也還是做不到。
神奇小孩
神奇小孩可能在兩種條件下產生一是從小到大都沒有遭遇太多的挫折或他人的壓抑或是現實環境太令人失望了,所以造成自己還保持童年的真、善、美的眼光去看待外在的人事物或是隔絕自己去面對真實的環境。因此,不知不覺變得有點「白目」,讓我們學不會在適當的時間說適當的話、做適當的事,甚至「有不需要依靠努力和行動力就能獲得」的不切實際幻想。但也因為這樣,相信「凡事都有可能」,所以有些人能在面對逆境時能展現出智慧和勇氣。
永恆小孩
永遠都是像個小孩,拒絕長大、不想承擔責任的那一面。永恆小孩讓我們想把工作推到別人身上,想要靠耍賴來解決問題的模樣。
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關愛自己
療癒內在傷痕的方式,就是給自己小時候要不到的東西。不妨多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好好陪伴自己,想像如果你是自己的父母,你會怎麼對待自己呢?向父母訴說心事時,你期望他們會怎麼回應?問問自己,現在的我真正需要甚什麼?我能為自己做點什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