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開火後踏入近一個月,死傷人數日漸增多;第五波疫情未見到緩和跡象,醫護人員疲憊不堪,疫情下各行各業苦苦支撐;長期接收負面新聞,或許大家也會漸漸對這些駭人、痛心的畫面感到淡漠、疲勞。在很多時候,我們也不是刻意的冷漠,但總覺得自己的感情似乎已經被「掏空」,同理心透支。遇到這個情況,也許我們已經身陷「同情疲勞」。下文為大家分解同情疲勞及分享解決方法,希望大家也能多點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適當地給予自己喘息空間。
同情疲勞是甚麼?
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一詞最早出現在作家兼歷史學家卡拉喬伊森(Carla Joinson)1992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當年首次發現同情疲勞,是因為急診室護士長期接觸病人,因同理心透支而感到筋疲力盡。
而現今世代,同情疲勞主要定義為「經歷過太多次感同身受的同情後出現的淡漠情緒」。同情疲勞最常見於醫護人員和慈善組織工作人員,公眾在頻繁接受負面信息後也會產生這種心理。
同情疲勞的症狀
長期面對如此多令人震驚的報道,或許我們漸漸對駭人的畫面感到淡漠,越來越少因為負面新聞而感到憤慨,亦感覺自己失去共情能力。想知道自己是否已身陷同情疲勞?以下為同情疲勞的主要症狀:
1.長期身心疲倦
2.感到無力
3.失去自我
4.煩躁並對自己不滿
5.體重減少、睡眠困難、頭痛等
同情疲勞解決方法
心理學家認為,媒體是導致同情疲勞廣泛產生的一大誘因。新聞裏充斥著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悲劇和苦難。長期接收負面信息,人很容易產生無力感,漸漸形成同情疲勞。那麼要如何避免同情疲勞呢?
1.自我醒覺: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即使得知自己患上同情疲勞亦無需感得羞恥。
2.規律生活:有足夠休息及鬆弛時間,維持良好運動習慣,有助減壓與提神醒腦。
3.設立邊界:限制每天閱讀新聞時間,嘗時減少接觸負面信息,給予自己喘息空間。
4.尋找支援:保持與親友聯絡,讓身邊的人了解你的情緒、想法。
5.接受治療:若然仍感不適,要有勇氣主動求助,接受輔導或心理治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