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隻煎餃

 餃子可說是窮人恩物,一啖有齊安慰飽肚的澱粉質、高纖爽口的蔬菜,還有鮮香帶油份的肉,一次過滿足大家多個願望。餃子的口味更千變萬化、湯頭醬汁配搭多樣,可以說是比pizza更精彩更驚喜。然而,愛吃餃子的你又知不知道,餃子最早發明出來是用來治病的?

餃子的故事

餃子的故事要追溯到東漢末年,當時的餃子其實是一味祛寒的藥膳。

 

餃子的原名為「嬌耳」,是被譽為「醫聖」的東漢名醫張仲景的發明。

 

餃子的原名為「嬌耳」,是被譽為「醫聖」的東漢名醫張仲景的發明。相傳,當年張仲景辭了長沙太守之職,告老還鄉。但就在經過白河岸邊時,看到很多百姓因為戰亂而流離,在寒風中無處取暖,據知,百姓都得了爛耳病。

張仲景心中實在不忍,因此回到家後,思慮再三,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了一個醫棚,架起一口大鍋,煮起藥膳來,並告訴百姓過來,來一人,就施給一碗熱騰騰的藥膳。

 

「祛寒嬌耳湯」的概念圖片。

 

這藥膳名叫「祛寒嬌耳湯」,是將羊肉切碎,放入辣椒,再加進祛寒溫散的藥材,做成餡料,包裹在麵皮裡,捏成耳朵形狀,在湯水中燉煮。

醫棚在冬至那天開張,一直施藥到年三十。在這段時間裏,那些得了爛耳病的百姓,天天吃「祛寒嬌耳湯」,據說吃後身體會發熱,之後爛耳病很快就痊癒了。

其實當時的爛耳病,是天氣凍導致的凍瘡,而「祛寒嬌耳湯」之所以能治好凍瘡,是因為用了祛寒溫散的藥材和食物,受寒的百姓吃了之後,氣血充盈,血脈流通,耳朵的凍瘡自然就好了。

 

後來,「嬌耳」這個名字,也慢慢演變成了「餃子」。

 

百姓為了感謝張仲景的恩德,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後來,「嬌耳」這個名字,就慢慢演變成了現在的「餃子」。

 

延伸閱讀:

醉雞推介|嚴選全港5間醉雞小店!鮮甜湯頭熬足八小時 醉雞嫩滑入味酒味香濃

解辣食物|解辣別喝水!6種真正有效解辣的食物


最新文章

  

 

  聯絡我們
合作、投稿查詢:
[email protected]

廣告查詢:
[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私隱政策

Copyright @ 2023 Profite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