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19日)是廿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代表天氣開始回暖,降雨會逐漸增多,濕度相對增加,由乾冷轉變為濕寒。冬去春來,不少人都會出現疲倦、頭昏腦漲、凡事都提不起勁的狀況,中醫稱這種生理現象為「春困」。此文助你了解雨水的調理和養生技巧。
廿四節氣雨水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民為了適應天時地利,取得農作物的良好收成而創設的曆法。每年的2月18至20日,當太陽的直射點會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北半球的日照時數和強度增加,氣溫開始回升、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變得活躍並漸漸向北移動,因此北半球的雨量逐步增多。
由於天氣逐漸回暖,加上潮濕多雨,身體無法即時適應環境的轉變,不斷積聚的濕氣被視作陰邪。濕氣停留臟腑經絡會阻滯機體,影響各器官的正常機能,如頭重沒精神、感覺疲累。如果濕邪影響臟腑,會導致沒胃口或腹脹,大便稀爛,嚴重甚至會手腳腫脹。
養生妙法
以下小編為大家建議4大養生妙法,化解「春困」。即使未受雨水影響,雨水時節空氣濕潤,且不燥熱,亦是養生的好時機。
1.注意舊患復發
春季是常見病多發季節,也是過敏性疾病的高峰期。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皮膚病的人,此時節易舊疾復發,甚至加重,故此要積極保護身體,並注意養護脾胃。「脾為後天之本」, 中醫認為,人出生後所有生命活動都有賴於後天脾胃攝入的營養物質。先天不足亦可以通過後天調養補足,因此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濕邪對身體有着林林總總的影響,如皮膚會出現風疹、濕疹、容易長暗瘡等問題,腸胃也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及引致口臭等,當濕邪積聚於關節,更會導致關節繃緊、疼痛,甚至會無法屈曲,可謂影響身體多個器官。
2.注意飲食
雨水風多物燥,風邪漸增,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嘴唇乾裂等現象,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
另外,「雨水」的養生重點是養脾,因為脾胃虛弱者,其行氣化濕能力亦較弱,容易積濕,當濕氣重又不能排出體外,「濕邪」便會侵犯人體致病。建議多吃甜味以養脾臟,可選擇蓮子、紅棗、糯米、淮山、甘蔗、綠葉蔬菜、粥等。另外,由於此時氣候較陰冷,可以適當地進補,如蜂蜜、大棗、山藥、銀耳等都是適合這一節氣的補品。
3.精神健康
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安,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為了消除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應當繼續進行春捂外,應採取積極的精神調攝養生鍛煉法。「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建議靜心寡欲、不妄作勞,保持情緒穩定,以養元氣。
4.衣著雖得宜
雨水仍然是早春節氣,天氣仍較為寒冷,而且氣候仍會多變,時冷時熱,厚衣棉服不應驟減,以免致病。此外,應當注意「寒多自下而生」,衣著應該下厚上薄,以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