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積木,不少人第一時間便會聯想到色彩繽紛、可自由拼砌的 LEGO。這個源自丹麥的小小積木,不僅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玩具之一,更承載着「玩中學」的教育精神。然而,你可知道,LEGO 的名字、設計與理念背後,原來別具深意?
名字的由來

LEGO 並非隨意拼湊而成,而是源自丹麥語 「Leg godt」,意思為「玩得好」。創辦人 Ole Kirk Christiansen 最初只是一位木匠,於 1930 年代經營木製玩具工坊。隨着塑膠成型技術的普及,LEGO 於 1949 年開始生產塑膠積木,逐漸發展出今日的模樣。
積木的永續設計

LEGO 積木最獨特之處,在於其 高度兼容性。自 1958 年起,LEGO 便確立了卡榫設計的標準。令人驚訝的是,無論是半世紀前的積木,抑或今日最新款式,依然可以完美拼合。這種設計不僅延長了產品壽命,亦象徵 LEGO 一以貫之的理念:創意與想像力可以跨越時代持續延伸。
「玩中學」的理念

LEGO 一直強調「透過遊戲促進學習」。積木拼砌過程不僅能培養孩童的空間思維與手眼協調,亦能激發創造力與解難能力。今日更延伸至 LEGO Education 系列,廣泛應用於 STEM 教育,從機械結構、程式編寫,以至機器人設計,都能讓學習變得更具趣味與啟發性。
從玩具到文化符號

LEGO 不再僅僅是兒童的玩具,而是發展成為全球性的文化符號。無論是推出與電影合作的主題套裝,還是打造專屬樂園「LEGOLAND」,LEGO 早已超越玩具的範疇,成為創意與想像力的代名詞。
LEGO 曾經「差點破產」

雖然 LEGO 如今風光無限,但在 1990 年代末至 2000 年代初,因為產品過於多元化而迷失方向,公司一度陷入嚴重財困。直到 2004 年引入新管理層,回歸「積木核心」並推動與熱門 IP(如星球大戰、哈利波特)的合作,才成功扭轉頹勢。
LEGO 是世界上最大的「輪胎生產商」

你可能以為全球最大的輪胎公司是米芝蓮或普利司通,但其實 LEGO 每年生產超過 3 億個迷你積木輪胎,遠遠超過真實汽車製造商,因此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 全球最大輪胎生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