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鐵站名字的背後,都蘊藏著不同的故事。香港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部分地鐵站背後的故事,一起探尋這本錯綜複雜的歷史畫冊。
1. 金鐘(Admiralty)
金鐘雖為中環一部份,但它自1841年開始就是英軍的軍事重地,而金鐘被稱為金鐘,就是因為當年駐港英軍兵房的大門口懸有一個金色銅鐘,每逢中午及下午都會敲打,作為工人的午饍及放工訊號,故此附近居民稱該營房為「金鐘兵房」,營房一帶亦順應被稱作「金鐘」。而英文名稱就由船塢的英文Admiralty Dock而來。
2. 尖沙咀(Tsim Sha Tsui)
尖沙嘴一名早見於明朝萬曆年間的《粵大記》中,當時在《廣東沿海圖》中已有尖沙嘴的紀錄。而尖沙嘴顧名思義,就是很尖的沙嘴之意。19世紀初隨着廣州成為清朝的海路交易中心,有大量外國商船包括鴉片船,在尖沙嘴對開海面停泊。1839年7月7日,有英國水手在尖沙咀酗酒,與村民發生衝突,引發鬥毆,結果村民林維喜重傷不治,史稱林維喜案,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之一。
3. 佐敦(Jordan)
佐敦原名為官涌,取自附近的官涌山,這地名在1818年的《新安縣志》中便已經出現。而佐敦道的原名是「第六街」,在1887年建成。當時的油麻地有第一至第八街,1909年政府為了避免九龍與香港的街道撞名,便大規模更改街名。而佐敦這個名字其實以病理學家佐敦醫生(G.P. Jordan)命名,因為他當年抗鼠疫有功。
4. 油麻地(Yau Ma Tei)
油麻地之名與油麻地天后廟及區內原有的海上產業有密切關係。相傳在1860年或更早之前,有許多漁民在這裡修補漁船,並在船上曬晾麻纜,故取「麻地」兩字。後來到了1875年,不少經營補漁船的桐油的商店於區內設立,這裏指的桐油是修補漁船的重要原料,改稱為「油蔴地」。
5. 旺角(Mong Kok)
旺角在古代是芒草叢生,加上地形像一隻牛角,所以稱爲芒角,在東漢時期已經有村民定居,証據是區內的通菜街曾經發掘出大量東漢、晉朝和唐朝陶器和製陶工具。1860年起,芒角隨着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村民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由於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而當時蜑民水上人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就把芒角叫作Mong Kok。大約在1880年代初起,望角取代芒角成為該地地名,最後在1887年憲報內,政府開始使用旺角作地名。
6. 太子(Prince Edward)
早於1922年4月,英國王儲愛德華王子到訪香港,當時香港四處都是歡迎王儲的大型牌樓,港督司徒拔(1876-1947)等政商名流甚至運澳門總督也有前來接船。當時的他參觀了一條主要道路,其後就被命名為太子道。1979年香港地鐵「修正早期系統(即觀塘綫)」通車,並於該地設立一站,當局就以太子道的「太子」來命名該車站。自此之後,市民就約定俗成地稱此區為太子。
延伸閱讀:
港鐵都市傳說 | 4個香港地鐵站恐怖都市傳說 你有聽過80年代油麻地站少女跳軌事件嗎?
瑞典地鐵|斯德哥爾摩100個藝術地鐵站 號稱「世界最長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