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上,你可能會看到許多人的包包上掛著各種可愛的小公仔,從卡通角色、吉祥物到毛絨娃娃都有。這種看似簡單的習慣,其實反映了不同的心理需求與社交文化。那麼,為什麼有人會喜歡在包包上掛公仔呢?

1. 公仔帶來安全感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 (John Bowlby) 提出的依附理論 (Attachment Theory) 認為,人類天生會尋求依附對象,以獲得情感上的安慰和安全感。這種依附不僅限於人際關係,也可以延伸到物品,例如毛絨公仔或其他熟悉的物件。而這種行為有時會延續到成年,例如掛在包包上的公仔,讓人感到熟悉與安心。一項研究發現,成人對於特定的物品會產生「情感性依戀」,這種依戀能在壓力或焦慮時提供心理安慰。
2. 延伸自我概念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 (William James) 提出的「自我延伸理論」(Extended Self Theory)指出,人們會透過物品來展現自己的個性、價值觀與身份認同。掛公仔是一種「自我標誌」,讓外界認識我們的喜好,例如喜歡動漫的人可能會掛上動漫角色,而潮流愛好者則可能選擇設計師玩偶。個性化物品讓我們對物件產生更深的歸屬感與自我認同感,這也是為甚麼許多人會選擇獨特的公仔來裝飾自己的包包。
3. 公仔促進社交連結

由心理學家亨利·泰弗 (Henri Tajfel) 提出,強調人類會透過群體來確立自己的身份,而擁有相似興趣或風格的物品可以促進社交連結。公仔吊飾可能代表某個粉絲群體 (例如動漫、K-POP 或品牌聯名),讓擁有相同興趣的人更容易產生聯繫。擁有獨特的公仔可能吸引他人主動搭話,從而成為社交破冰的工具。
4. 公仔帶來心理安慰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稱為「儀式行為」(Ritualistic Behavior),即人們透過重複的行為或特定物品來獲得心理上的安慰與掌控感。有些人相信特定的公仔或吊飾能帶來好運,例如日本的御守、招財貓或風水掛件。 研究發現,人們在面對考試、出差、面試等重要場合時,會更依賴「幸運物」來獲得心理安慰,減少焦慮感。
5. 熟悉效應與擁有者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種效應叫「熟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指的是人們會因為長時間接觸某樣物品而對其產生更強的好感。研究顯示,人們更容易對自己長期使用的物品產生情感連結,這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無法捨棄包包上的公仔,即使它已經舊了或破損了。「擁有者效應」(Endowment Effect) 也指出,人們對自己擁有的物品會產生更高的價值認定,因此即使是看似普通的公仔,也可能對擁有者有獨特的意義。
延伸閱讀: